胡磊蕾的创作与她的前辈不同,她出手就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哪怕单读她的曲本文字,也能感受到女性独具的才情与心思,力透纸背,扑面而来。她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也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当她倾心塑造人物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将自己呈现在舞台上。而在传统评弹曲本中,个性风格是隐匿的。传统书的风格,主要寄托在说书人个性化的表演之中。
这种变迁并非来自作家个体写作习惯的差异,而是源于评弹创作生产机制的转型。传统书大多经历了“世代累积”的文本生成过程,或许一部书的原生演出本的确出自某位编书人之手,但他早已隐没在故纸烟尘中杳不可寻。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书在代际传承与分派衍生中,说书人的功能逐渐超越了编书人的作用,甚至合二而一,“编书人”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至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评弹曲本专业作家的作用开始凸显。因为评弹书目创作已经由自发状态纳入文化体制,由个体行为转为制度运行。而在今天以创新为主导的评弹创作机制中,说书人与编书人的功能更在无形中出现置换,曲本不仅成为表演的源头,更在艺术创作体系中居于无可置疑的统领地位。
但是,胡磊蕾毕竟是从评弹深处中走出来的专业作家。她是苏州评弹学校科班出身,她有过十年“跑码头”的舞台经验;从她蔚成大观的评弹曲本创作实绩来看,从她和评弹艺术家的亲密合作来看,她的创作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胡磊蕾仿佛行进在苏州园林的回廊中,踽踽独行而又情思依依。回廊一眼望不见尽头,她更愿意在那些回环转折处踟蹰流连,她也忍不住要透过廊上的花窗一窥窗外的风景。守望与超越的变奏,始终是她艺术心灵的主调。这种变奏既来自她突破现有创作机制的欲望,也来自她无可抑制的才情激荡。胡磊蕾是具有浓郁诗性的作家,她笔尖的文采风流、清词丽句往往试图突破评弹叙事艺术本体特征喷涌而出。有时候觉得她的作品像诗,有时候又觉得她的作品像剧,那正是她强烈抒情主体性所产生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也成为她创作风格的源头活水。
作为有30年“艺龄”的评弹作家,胡磊蕾创作了120余部评弹长、中、短篇作品,六次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但是,她的内心应该充满着比我们更为深沉更为急迫的期待。她所期待的应该不再是作品多写一部两部,不再是创作目录延续一行两行。她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创作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评弹曲本,如何以自己的创作续写评弹艺术的历史,如何承担起推动评弹艺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文化使命。
评弹虽然是一门江南地方曲艺,但始终置身于中国文化转型新生的宏大格局中。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如何对待传统书成为评弹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背后萦绕的就是在文化转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传统并非留在我们背后,或者立在我们对面,传统就流淌在我们身上。说苏州评弹蕴涵深、家底厚,主要是指评弹史上曾经拥有百余部长篇书目,有些经典书目更成为建构江南人民文化心理的重要部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今天为我们所称道的传统书目也并非历史原貌,大多是1949年之后经过了加工整理的本子,传统书目中那些最具文学性的经典选回大多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书目“整旧”中。可见,所谓传统书目不仅是一部部流动的文本,更是一部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文本。转型不会自然发生,需要一代代艺术家持之不懈的整理提升。传统书目是苏州评弹的根基与血脉,是评弹艺术悠久历史、连绵文脉、杰出成就的主要载体。丢失了传统书目,文化遗产意义上的苏州评弹将不复存在。今天评弹传承发展的重点就是推动优秀传统书目的系统整理和稳步提升,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出文本和表演形态。“生面果能开一代,古人原不占千秋”,有着20多年新书创作经验的胡磊蕾,应该更多地将自己的生花妙笔移注到优秀传统书目的整理提升之上,可以预想,她的努力将不仅为传统书目赋予新的面貌,更将为评弹艺术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的时空特性和表达局限,生长在江南水乡的评弹艺术同样有自己的演绎擅场。评弹具有生活化乃至世俗化的叙事特征,由微观生活洞察社会变迁,在家长里短的徐徐演说中将人情世故娓娓道来,由世俗中见出精粹,在庸常中剔掘人性。语言轻松幽默、含蓄细腻。将丰厚的江南地域文学资源改编为评弹演出脚本,是评弹曲本生成的重要传统。从明末清初的“三言二拍”到近代文学的“鸳鸯蝴蝶派”,都成为评弹改编的文学取材。不少江南当代作家的创作深受评弹滋养,将他们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评弹曲本也是一种反哺。独创“小巷文学”的陆文夫就曾回忆,他的小说创作在评弹中得到过“莫大的教益”,他不仅向评弹学习叙事方法、布局结构,甚至吴语特有的语式语气也浸染了他的小说语言。《美食家》中朱自冶玩世不恭而又练达世故的形象,分明有着《描金凤》中钱笃笤的影子;《小巷人物志》里不少取材市井生活的小说,如果改编成精粹的短篇弹词想来也十分精彩。范小青的创作同样深受评弹影响,她多次提到自己小说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获益于苏州评弹。从《裤裆巷风流记》到《桂香街》,从《城市表情》到《赤脚医生万泉和》,都具有浓郁道地的“苏州味”。假以时日,这些作品也许就是一部长篇弹词的文学IP,而胡磊蕾正是肩负评弹转化的不二人选。
回荡于传统与现代的修辞张力中,我们期待胡磊蕾倾吐出内心的“灵通宝玉”,奉献出属于自己更属于时代的评弹新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