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万物生》是作家房伟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以太湖生态岛建设为核心,真实地记录了太湖水域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为更全面真实地呈现区域内的生态转型,房伟深入生态岛进行为时数月的实地采访调查,足迹遍布生态岛范围内的数十个村落和岛屿,采访对象逾百人。同时,他还翻阅大量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挖掘生态岛深厚文化底蕴,站在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维度,审视现代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客观地呈现出太湖生态岛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与挑战。
房伟在《太湖万物生》中强调太湖生态岛建设中“敬畏自然”“以人为本”“传承文化”三大核心。“敬畏自然”是生态发展的根本。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水域特殊的自然生态,给水产养殖产业带来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太湖内湖养殖规模逐年增加,而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增加,过度养殖的情况也愈发严重,东太湖水域养殖面积一度达到90%,太湖自然生态因此遭受极大破坏。此外,房伟还揭露不法分子破坏自然生态以换取巨额利益等现象,诸如金庭镇“倾倒、填埋垃圾事件”、大运河倾倒垃圾等一系列案例,并直观书写了“垃圾山”等触目惊心的污染场景,以此体现太湖生态面临的巨大压力。围绕此类情况,房伟多次采访检察院、公安局等法务部门,采集到大量专业数据及典型案例处理情况,突出司法力量的介入在生态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展示太湖生态治理的法治力量。通过对金庭镇水利站、消夏湾湿地的采访考察,记录基层政府部门通过引进科学的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先进技术和生物治理方法,也表明了当地对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的努力和决心。同时,房伟还敏锐地关注到当地居民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到自觉维护生态家园的观念转变,指出不断提升居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强调现代经济的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为根基,只有敬畏自然,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以人为本”是太湖生态岛建设的核心。无论现代经济建设,还是修复自然生态,核心都在于“人”的发展。房伟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出太湖生态岛的众生相,从生态岛内部个体生命视角,审视生态岛的建设过程,试图呈现出生态转型期的个体情感变动。房伟在《太湖万物生》中提及的一众人物,并非单纯讲述他们的故事,而是关注人物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变化,突出生态岛建设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机遇。例如,随着渔民上岸政策的推行,数万渔民被迫弃船上岸甚至失去生计,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以铁腕手段和人性化政策,不仅集中分配安置住房,而且组织成立水藻打捞队,主要吸收渔民,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大限度降低生态治理与渔民生存之间的矛盾。此外,诸如返乡大学生赵茂茂、鸟保志愿者周敏军、自主创业的谢芳萍、爱石护石的顾建华、西山女婿曹高宗等等,这些人物身上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生态的恢复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也无形中塑造着他们保护生态的观念。志愿者李岚自发关注贫困老人和困难儿童,更体现着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在房伟笔下,这些人物并未被脸谱化,而是性格鲜明,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他们都是生态岛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新生力量,也是生态岛建设最直接的受益人和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真实生动地展现出太湖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对人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政策核心。
“传承文化”是现代生态文化建设与转型的重要方式。建设太湖生态岛,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更重要的是结合生态基础与文化资源,推动现代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加速太湖区域内产业升级。为突出这一特征,房伟实地探访多处历史古迹,挖掘考证大量历史典故,力图呈现太湖生态岛久远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太湖万物生》中描写的明月湾、东村、后埠等古村落,并非浮泛一瞥,而是立足当地的建筑、石刻、木雕、遗迹,以及历史典故等,书写历史文化在当下的延续。其中,明月禅寺的“禁采石碑”、明月湾的“禁伐木碑”等,都彰显着太湖水域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传统。不仅如此,房伟还以文化为纽带,链接太湖生态岛的历史与现代,他详细地介绍雕花楼、费孝子祠、徐家祠堂等明清古建筑的历史和当下的保护,赋予生态岛以浓厚的文化气息。他还通过采访姚永强、沈纯道等人,展现书画、插花等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新生。在他笔下,太湖生态岛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现代化的生态岛、艺术岛、文化岛。
《太湖万物生》的价值还在于直面生态转型期间存在的问题。以生态文化为动力是太湖生态岛现代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式,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探索和新尝试,具体发展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实际上,在太湖生态岛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平衡政策红线与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不同行政区域的太湖水质问题?如何解决古建筑的保存与开发?如何解决进出生态岛的交通难题?如何应对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房伟并未回避,而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指生态建设中的问题所在。不仅如此,房伟还敏锐地意识到当地居民传统意识与现代生态观念之间的矛盾,从个体生命的不同境遇和选择,呈现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情感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房伟并未过度介入主观情绪,只是理性地指出问题所在,从而思考现代经济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方式,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太湖生态岛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可能。
房伟在《太湖万物生》中并非宣扬人对自然的改造,而是从太湖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探索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毫无疑问,建设太湖生态岛是推动太湖水域乡村振兴的科学规划,更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随着当下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依托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太湖万物生》以特殊的“太湖经验”,既为现代生态建设与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当下报告文学和生态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不同的写作范式。
(刘玄德 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