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历来备受社会各界瞩目,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涉及大美术范围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画、漆画、综合画种、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与动画等种类,可以说是不折不扣反映主流意识形态要求、门类最为齐全的权威性全国美术大展。在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和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引领下,出现了苏州经济高速发展、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本届全国美展苏州美术界以入选47件作品、6件“进京作品”,实现了新突破。其中油画6件、版画3件、水彩粉画10件、漆画2件、艺术设计7件、综合画种4件、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4件、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与动画5件,刷新了苏州入选历届全国美展新记录,展现了当代苏州美术家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艺术魅力和高昂创作激情,显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苏州市文联多年来致力于美术人才系统培养,为苏州美术注入了强劲活力。苏州市文联高举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人民性”的旗帜,秉承“守正创新”的工作原则,始终致力于美术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资源整合等全方位保障,为美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全国美展中取得成绩,得益于深厚人文底蕴和雄厚经济基础,也离不开苏州美协的充分发动和精心筹备,助力苏州在历届全国美展中连续攀高,赢得了广泛赞誉,为美术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分析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苏州画家入展作品,深刻认识到当代美术家无法回避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表达和审美趣味的隐性追求,最终聚焦到苏州美术创作如何出人、出作品,用一句最朴实的话来回答,就是如何处理好“要我画与我要画”。
苏州画家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反映了不同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在鉴赏过程中的“共生”关系,伴随着美术创作强调“现代性维度”的时空变化,“共生”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美术家内心创作欲望的“我要画”,一般都会选择画家个人爱好、美学趣味和非常熟悉的题材。“我要画”往往促使美术家的创造力和激发力更饱满,创作出大量独特视角观察世界,并符合个人独特审美趣味的作品。“要我画与我要画”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做得好对呼唤具有时代审美节律的划时代力作都有积极意义。
苏州美术界积极浓厚的创作氛围更是促进了艺术成果的不断涌现,王鹭、张永、张秋子一家三口皆为入选全国美展作者;钱兆峰、顾霞伉俪的创作作品双双荣获“进京”,还有来自于文艺两新群体的黄琎、郝婷夫妇合作作品入选。可以说,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艺术创作现象,使得苏州美术人才队伍逐渐扩大。吴江美协多年来致力于发现与培养新锐美术人才,提升创作水平,推动创作繁荣,在本次全国美展中吴江就有7幅作品入选,3幅作品“进京”,吴江美术异军突起,形成了苏州美术界正在热议的“吴江现象”。
其二,表达经典现实主义理想与现代性视觉艺术形式语言转换。全国美展自设立的那天起,就已经树立起了讴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篇章和伟大时代奋进的“人民性”标杆,其中不仅有用古典主义手法描绘文化传统和革命题材的宏大叙事,又有用现实主义理想描绘百姓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更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歌颂劳动生产、祖国山河、花鸟鱼虫和自然景色的唯美作品。
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既是绘画技艺、技巧的展现,更是艺术家观察世界独特心灵情感的抒发,讴歌社会进步变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壮丽画卷。在中国画展区中,徐惠泉、陈三石、贾茹、孙网官、张文来、张志鹰等六位入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为主导,将创作视角精准投向现实生活,充分彰显作品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徐惠泉常年深入到社会生活最基层,他的《我的写实日记——劳动者之歌》,目光瞄准的就是各行各业最普通劳动者,以写生日记形式忠实记录了劳动者新时代的集体群像,表达了对最美劳动者的赞美。陈三石的《听·见》是继《大国工匠》之后再次入选全国美展。这幅取名《听·见》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取材生产建设场景,生动抓住了工闲休息的瞬间,描绘了两位工人随地而躺的一幕,在满是工具和材料包围的有限空间里,让观赏者似乎听到了他们进入梦乡的微微鼾声,从所听、所见的一个侧面,反映了为祖国建设事业挥洒汗水的辛劳和劳动者的光荣。张文来的作品《大国重器·一万五千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突破了以往油画作品中多表现“新工业风格”的羁绊,用传统水墨表现出“大国重器”题材上的某种突破。年轻女画家贾茹的《梦开始的地方》,运用中国画笔墨中宿墨、积墨技法,并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浦江两岸改革开放的新景象,成为继《金陵胜境映长江》荣获“百年华彩——202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最高奖项“典藏作品”殊荣后的又一力作。
油画展区钱流、高阿兵、张永、周建捷、郝婷、黄琎、谢宜廷、谢宝根等人的作品以地域风物为对象,江南老街、昆曲遗韵、北国风光,跃然纸上。作品呈现出既有以写实手法歌颂时代楷模,亦有描绘历史人物的重构叙事,还有表现少数民族当代风貌的绚丽色彩。
其三,不同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形式语言生成文本之间的间性。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毋庸置疑特别强调“人民性”和主流价值观是创作思想内容表达的主体。美术作品如何体现思想内涵、技艺特色、中国风格和艺术语言表达现代性与多样性之间,实则上存在主体关系的“间性”。
通常学术界关注的“文化间性”主要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流和理解的过程,特别强调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相互尊重,是理解和解决文化差异的一种方式,美术创作应该承认这种审美差异。“间性”的“间”,既可以理解为现实主义理想与现代性形式语言表达追求“空间”上的分布与联合,也可以强调“时间”上根据不同文化语境对某种创作方法特点的强调与偏重。
事实上全国美展展示的作品,创作内容、视觉形态和风格特征也不是某种风格的简单固化,而是将不同创作方法、风格特征和美学趣味漂游在三者交叉临界处,并将个人审美趣味转化为时代要求,形成“间性”状态。譬如:孙网官的《在水一方》与张志鹰的《清风》被评为“进京作品”,二位可以说是苏州美术界的两匹“黑马”。他们俩在创作主题上均反映出艺术家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独特性,前者以笔墨抒写太湖鱼群游弋之态,实则和现今倡导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客观上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温情观照。后者描绘了画家心中的“冰清世界”,清风浮动、云海无限,投射出当代笔墨下画家在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心灵表达和人文理想。而李超德、宋宛宸、林怡的漆画作品《风起鸟飞来》以花鸟为题材,以单纯的线条为艺术语言、用传统漆画的“款彩”方式打破一般常规,用黑与白、疏与密的构成方式入画。这幅作品和李超德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人物画《马关之殇》获得“进京作品”相比大相径庭。《风起鸟飞来》则以抽象视角对画面做了形式上的几何分隔,表达出某种纯粹性。这些作品表达出内容上和形式上的“间性”,形成与宏大叙事表达方式的互补关系。
钱兆峰的《盎特莱蓬号·1920》、王伟的《岁月静好》、周建捷的《光阴的故事》和胡向东的《镜前掠影》4幅粉画作品入选水彩粉画展区。尤其是钱兆峰的“进京作品”《盎特莱蓬号·1920》以简洁的色彩,水彩与粉画相融的表达语言,营造出了质朴、厚重、深沉的历史积淀感,隐喻了觉醒年代年轻人报国志向开启的远大征程。王伟的《岁月静好》表达了画家对苏州园林的隽永诗意。园中的一景一物,通过细腻的笔法、精心的构图、画中的光影交错,营造出隐逸憩息的江南文人心灵家园,从而将“诗性化”与“书卷气”建构的文人气质彰显出来。同时,顾霞的综合(连环画)作品《寻“承”记》入选综合画种展区,作品以苏州非遗传承保护为线索,画中穿插着姑苏特有的市井生活片段,灵动的笔墨间透露出浓浓的江南韵味。
入选版画展区的庾武锋、龙珩、陶亚清三位版画家多年来扎根版画艺术,作品跟随时代脉搏,涵盖国家航天事业、中国体育精神、倡导全民阅读等内容,在版种材料、技法语言上进行融合创新。陈逸飞、梁雪芳、张秋实、迟雪郡、李亚伦的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也以不同艺术观念为先导,以实验视角聚焦社会现状,是一种拓宽艺术语言、融合多元形态的新兴艺术表达,同时反映出对传统文化、人工智能时代等问题的思考。特别是《盎特莱蓬号·1920》《岁月静好》《寻“承”记》获得“进京作品”殊荣,为苏州美术创作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增添了新的亮丽色彩。
其四,倡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美学精神表达共生与共存。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是实用美术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长久愿景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在本次全国美展上,艺术设计展区苏州的李海明、徐文洁、胡晓、岳满、徐文洁、涂雨潇、王巧、郑尚尚、唐甜甜、张智程、毛晨悦、吴尤、岳旭东、项宏、穆健荣、王子龙、孙李阳、王虹、沙锋、李振宇等多人入选,展现了苏州艺术设计、陶瓷与工艺美术创作力量的整体实力。这次入选作品涉及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环境设计等多个类别。其中来自苏州大学的李海明所带领设计团队创作的服装设计作品《寻迹东方》荣获“进京作品”。该作品着重强调了服装轮廓的概念,撷取传统汉代服饰元素,以宽袖构筑无限空间,通过人体动作的变换,并赋予设计作品多种现代形态与审美演绎。胡晓、岳满的服装设计作品《沃土涵香》则以服装为媒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和泥土芬芳的深沉理解。艺术设计作品立足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了大国文化自信,呈现出文化、历史、材料、功能、审美和科技融合的新趋势。
罗振春、徐玉娟、张莉君、蒋辉煌等人入选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展区。尤其是张莉君、蒋辉煌两位的设计作品,对于材质与工艺技巧的把握、设计家现代思辨精神、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新组合,表达出了作者艺术设计观念和材料塑造方式的新理念,在兼具生活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同时,反映出对工匠精神、工艺传承的思考和活化,体现出新时代下“技以载道”的深刻内涵。苏州入展的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与陶瓷类作品基本上是高校师生成果,涉及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书籍装帧、环境设计、工艺美术、陶瓷等多个类别,凸显高校在艺术设计和实用美术领域的突出作用。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苏州,美术家们如何不断探索和实践,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大美术作品,艺术家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入选作品不仅丰富了国家层面美术创作的内涵,也为苏州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参照样本,表现出明显的苏州特色。
(李超德,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