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学艺术网

顾工:当前书法学术研究的热与冷

发布日期:2024-03-11 来源:[关闭窗口]

在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书法是文化属性最强的,一直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仅仅依靠笔墨功夫,忽视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恐怕还不足以形成书法发展的创新驱动。对书法史的探究,对书法审美的把握,对笔墨细节的体悟,对概念观念的抉微,前人的累累研究为书法因时而变、推陈出新积蓄了丰厚力量。

现当代的书法学术研究是在古代书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到20世纪文史哲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近四十年来,书法学术研究与高等书法教育、书法学科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同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供讨论。


一、水涨船高:高等书法教育对书学研究的推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书法学科的发展亦在其中。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各二十年。

1977-1998年是复兴时期。恢复高考以后,书法高等教育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中央美院起步,后来扩展到一些师范类、综合类高校。开始是本科、硕士教育,从1995年起招收书法博士生。这二十年的高等书法教育,虽然招收的学生数不是很多,但他们直接师从于“文革”后硕果仅存的一批老先生,毕业后又长期在高校书法专业任教,得天独厚的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他们作为当代书学研究的重要学者,每个人都有自己专精的领域;另一方面,他们共同构建了当代书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并将研究方法传授给下一代。

1999年至今是繁荣时期。从这一年开始,中国高校全面扩招,书法学科也搭上了这趟高速列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招收书法硕士的高校在100所以上,招收书法博士的高校在20所以上。此前二十年培养的书法硕、博士生,到这个阶段已经成长为硕导、博导,他们指导了更年轻的书法研究者。这些毕业生陆续充实到各地大学、博物馆等机构中担任专业人员,书法研究的人才基础不断壮大。

高等书法教育是有明确专业方向,有定额招生计划,有学业考核指标,有论文盲审答辩的环节周密的现代教育体系。相比于古代的师徒授受,高等教育显然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它有一套课程体系,有名师指导,有图书馆资源,还有学术讲座和交流。所以,学生一旦进入这个体系,对标毕业论文的要求,就进入了学术训练的快车道。它可以让学生在短短两三年间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一切,是古代的书法研究者无法想象的。

在当前百余所高校招收书法硕、博士生的情况下,每年毕业的书法研究生至少一二百人,每年完成的硕、博士论文及期刊发表书法论文多达数百篇。如此众多的书法论文尽管质量有高有低,但毕竟是夯实了书学研究“金字塔”的底座,对当代书学研究的推动无疑是正向的。

1986年在绍兴召开的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上,在高校任职或者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论文作者极少。到了第11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这个比例完全倒过来,大多数论文作者都是高校教师或者有博士学位者。显然,高等书法教育培养的书法研究者已经成为当前书学研究的主体力量。


二、冷热不均:当前书学研究偏重于书法史

书法学术研究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板块:史、论、评。书法史是对具体的古代书家、作品的研究;书法理论是对抽象的书法概念、观念、书体、风格、审美、技法的研究;书法批评是对古今书家优劣得失的品评。在古代书论中,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占了主要的比例,侧重于表述作者对书法的理解;其论著具有经验性、全局性、模糊性的特点,写作方式与现代的学术论文完全不同。而古代的书史著作大多是书家资料汇集,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陶宗仪《书史会要》等,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史研究在古代并未开展。

当前书学研究的情况与古代大大不同。书法高等教育所产生的论文,涉及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的很少,大多偏重于书法史研究。因为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需要作者对书法有深入理解,适合比较资深的研究者,而处在研究生阶段的年轻学子为求顺利毕业,则多选择书法史选题作为论文方向。诚然,书法史研究依托于古代文献、图像和当代研究成果,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和引用,字数上也容易达到毕业论文最低字数要求。而如果要写一篇有关书法理论、书法批评的学术论文,难度要大得多。与此同时,各种艺术期刊也比较欢迎艺术史论文,它比枯燥的纯理论研究更具可读性。

以中国知网发布的2021年央美、国美、南艺三所专业院校的书法硕、博士论文为例,可以看到当前高校书法研究生论文的倾向性。该年中央美院有博士论文《隋唐官印发微》,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将军印研究》《倪元璐尺牍书法作品研究》;中国美院有博士论文《晚明思潮视域下项穆〈书法雅言〉研究》;南京艺术学院有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傅山书学思想研究》,硕士论文《战国齐鉨艺术研究》《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论”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汉唐篆额书风差异及原因探究》《天一阁所藏明代刻帖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园林刻帖研究》《明代版刻行草书研究》《从吴大澂及其交游圈透视晚清篆书时尚的转变》《民国时期沪上遗民书家鬻书研究——以吴昌硕、郑孝胥、李瑞清、曾熙为例》《林散之、高二适草书比较研究》……等等。这些论文中除了少数几篇属于理论研究,其他大多属于书法史研究,关于书法批评的论文竟告阙如。其实由毕业论文题目也可看出各校书法教授的学术视野和指导论文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书法研究生是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公共课来学习写作,越来越多的选题雷同,越来越多的写作套路化,把他人文章改头换面,只要能通过“查重”就行,实用主义倾向显著。

一方面是近二三十年的书法史研究高度繁荣,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数量远远超过历代之总和;另一方面是书学研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例如:重考证轻思辨,书法史研究难以上升到对书史规律的把握;重微观轻宏观,对书法领域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缺乏探讨;为学术而学术,书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过分疏离;以宣传代评骘,书法批评流于浅薄和商业化……

缺乏思辨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通病。从小学到大学,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缺少思想含量,很少有各种观点的交锋论辩。书法研究生的文史哲根底薄弱,也很难把书学研究与历史发展、哲学思潮联系起来分析其内在动因。因为,真正的学术研究无论选题是什么,都要由表及里、小中见大,不仅要研究现象,还要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高等书法教育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高质量的书学研究,方能有效提升高等书法教育的品质。

    更为遗憾的是,书法批评是书法研究的重要一翼,涉及对书法作品、书家活动的价值判断,与创作联系极为紧密,但是在高等书法教育中完全缺席。历史上的书法批评如唐太宗对二王的批评,苏轼、米芾对唐朝名家的批评,董其昌对唐宋元名家的批评等,只要自圆其说,即便观点对立也无妨,从中可以体现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书法观念。尽管书法批评对作者的能力要求很高,但不意味着普通研究者就不能进行书法批评。可惜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既无这方面的课程,也无这方面的实践。在书法史上的小名家都被“研究”殆遍的情况下,“批评”仍然属于高等书法教育中的“无人区”,诸如《颜真卿书法批评》《清代碑学批评》或者《第*届全国书法展批评》这类选题尚未进入高校书法师生们的视野。


三、补缺拾遗:中国书协和艺术媒体可以发挥更多作用

由于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年轻人,书法基础、文化基础不同,我们无法苛求他们在书法研究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并达到一定高度。即便对于高校书法教授们来说,他们未必都擅长学术研究,有时也有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苦恼,同样要考虑不同选题的难易。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之所,同时社会上还有大量的书法名家、文化学者,还有博物馆、美术馆、研究院等艺术和学术机构,都是书法研究队伍的组成部分。

书学研究者不必都是博士,也不必都在高校。尤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书法团体,在推动书法研究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高校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有一委、一会、一刊、一报四个平台可以利用,这是其他任何机构不能比拟的。

“一委”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五年换届一次,集结了全国各省市较有代表性的一批书法学者。学术委员会不仅参与全国书学研讨会的评审,还可独立组织一些学术活动,或参与到地方举办的书学研究活动中去,推动地域性、专题性的书学研究。

“一会”指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四年举办一届,自1986年至今已经举办十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征集有关书法理论、史论、美学、技法、考证、教育、评论等各个方面论文,建议分类评选,对投稿量较少的古代书论研究、书法技法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书法批评研究的论文适当倾斜,引导书法研究各个方向均衡发展。

“一刊”指CSSCI核心期刊《中国书法》,既介绍古代书法资料,也发表了大量的书学研究论文。该杂志有很强的选题意识,不时发布选题公告,引导青年学者参与特定选题的研究。还可进一步拓宽选题范围,像古代书论研究、书法术语研究、文房四宝研究、历代理论家研究、历代鉴藏家研究、书法教育研究、地域书风研究等等,都可以做学术专题。

“一报”指《中国书法报》,每期有学术板块刊登书学研究论文。建议发挥报纸的独特优势,多发表一些与学术有关但并非论文的文章,如学术新著评议、书学名家访谈、书学研究札记、当代书法家批评等,与《中国书法》杂志差异化发展。

此外,书法媒体也是推动当代书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如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法研究》《书法》两本杂志创办40多年,是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书法报》《书法导报》发表过很多书法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文章,石开、徐正濂、梅墨生二十年前发表的系列文章至今令人难忘。由《书法报》《书法》杂志等媒体发起举办的“书法批评年会”已经中断多年,建议继续举办,可成为全国书学讨论会之外的一个重要补充。

当代的书学研究既有高等书法教育的推动,又有书协、出版社、图书馆等机构的助力,早已不是研究者闭门造车的状态。研究方向冷热不均、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则与功利化的社会现实相关。诚如汉朝夏侯胜批评的,“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寻章摘句并不错,但我们更需要通儒去追寻大道,用思想的力量引领书法艺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