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资讯-苏州文学艺术网

戴云亮:守正创新——苏州现代绘画发展的文化特质

发布日期:2021-04-16 来源:[关闭窗口]

苏州在明清以来的中国绘画史上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且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我们且不论明清时代的“吴门画派”、“虞山画派”和“娄江画派”这些彪炳史册的辉煌历程;也不说20世纪30年代颜文樑等先贤创办的“苏州美专”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贡献;不说作为中国粉画、油画早期拓荒者“颜、吴、朱”,以及从苏州走出去的吴作人、庞熏琹、卢沉等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享有声誉的大家。就说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绘画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依然可证明具有深厚绘画传统积淀的苏州在新时代仍然充满着守正创新的活力和激情。苏州现代绘画发展总体特征可用“守正创新”一词来概括指代。“守正”,就是恪守被历史证明了的优良绘画传统——正道,“创新”是指在守正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守正绝不是固守不前而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守正的延续与发展,二者共生互补,辩证统一。苏州现代绘画的发展充分展现出“守正创新”的文化特质。

从“守正”的角度看,如看苏州现代中国画的图式、笔墨、趣味、气息等显然和明清吴地绘画是一脉相承的,视“观物会意”“以形写神”为中国绘画美学的“正道”,守正的意识根深蒂固,很难撼动。因此,在苏州现代绘画中仍然很容易看到很多传统笔墨功力深厚的作品,图像模式化现象也很显然。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构成一种偏见,认为苏州现代中国画就是如此这般“守正”模样;更不能从这个角度视苏州现代绘画缺乏创新的意识。事实上,苏州现代中国画创作现状,无论是审美意识或笔墨表现形式,较之传统图式已有很大的改观和历史性突破,显示出朝气蓬勃的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这次举办的“百年辉煌·新吴门美术作品走四方特展”所提供的中国画作品中就可以确证无疑。

从“创新”的角度看,苏州从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从来就不缺乏宽容的胸襟和变通的意识,由此,在“守正”中必然会孕育着变革的基因。如明代的“吴门画派”和清代的“虞山派”“娄江派”的画风就镌印着不同时代的画家对江南生活的感受和对传统笔墨艺术独特的理解,更有甚者,在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时风中,颜文樑等一批青年画家率先吸纳、移植西方油画、水彩、素描艺术形式,率先创办向社会公众展示美术作品的展览会——“苏州美术画赛会”、创建苏州美术馆,以及“苏专”新式美术学校等美术创新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时风的引导下推动了苏州绘画向多画种、审美趣味多元化方向发展,将苏州美术与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同步前进的大格局中,至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给苏州美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年画、版画、油画、水彩粉画等画种则齐头并进,典雅的传统艺术文脉与现代审美趣向相交融,创作日趋繁荣和多元化,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如整个80年代10年中举办的有全国乃至海外版画家参与的“姑苏之秋”版画展,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新世纪前后苏州市政府与中国美协合作,连续举办2届“中国粉画展”以及2届全国性美术理论园桌会议,有力提升了苏州在中国美术大格局中的地位。而绘画创作更是成绩斐然:2009年十一届全国美展,苏州有42件不同画种的作品入选,2014年十二届全国美展有34届入选,在历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已收获中国画、油画、版画9枚金牌。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和殊荣,不仅使苏州美术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更是在全国美术大格局中凸显出独特的地域风采。

苏州现代绘画所呈现的“创新”特征,可以从画家主体意识,选择的题材以及艺术表现技术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就画家主体意识而言,明清绘画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代代相承的垂直线性的思维模式,缺乏横向维度的比较、参考。这种垂直线性思维模式在20世纪则受到西方绘画的强烈震撼,拓展了画家艺术审美视野,形成了垂直、横向相加比较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现代绘画发展具有关键重大的意义。苏州画家也不例外,在中西绘画艺术资源的积极汲取中,形成了开阔的审美视野和现代绘画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贯彻、融合、呈现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绽放出新时代艺术之花。

题材的选择显示出画家对于当下生活的情感态度。对江南自然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热爱,显然是苏州画家选择题材的主要立足点。明清苏州绘画中最引发兴趣的就是这些接地气的现实生活题材。如沈周的《东庄图》、文徵明的《石湖清胜》、王翚的《虞山十二景》、王鉴的《虞山十景》等,都是脍炙人口、爱不释手的佳作。现代画家秉承明清画家传统,立足于苏州自然和文脉资源,对太湖流域为主的江南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民居、园林、庭院等生活环境以及水乡女性独特的服饰文化独有情钟,以图像的形式充分展示出地域文化的鲜明性和独特性,渗透着江南文化的精神气质。如周矩敏《游石湖》与文徵明所描绘的清净空旷的石湖景象显然不同。阳光下,满载游客的棚舟伴随着鸭子欢快的叫声,熙熙攘攘地朝湖水远处缓缓进发,描绘出苏州民俗活动热烈的场景,苏州人热爱自然、喜欢热闹之情跃然纸上。

在现代苏州画家选择的众多现实生活题材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有吴晓洵的油画《星》,旨在对特殊的历史岁月进行严肃反思;有李白丁《永远的老兵》,从搪瓷杯上“献给最可爱的人”的题词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抗美援朝那场保家卫国艰苦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老兵表达的敬仰之情。更有姚茛《温暖的阳光》,描绘盲女与个人悲惨命运抗争的精神境界。这是绘画创作中不多见的关注残疾人生活状态的题材,画面上那个年轻盲女虽然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但心中却阳光灿烂,充满光明,文静、安详的模样传递出生命自信、自在的光辉。生命的美丽与失明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

在绘画艺术形式表现上,苏州现代绘画更显示出在守正传统的基础上,善于吸收那些能带来新的审美享受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样式,同时在作品中不失画家主体意识、审美情趣和个性图式。以江南水乡题材为例,杨明义、刘懋善、张明、陈危冰的审美个性是十分鲜明的。杨明义的水墨江南,用简洁流畅的笔触,点线面的构成,呈现出梦境般江南水乡意象,发散着浓郁的唯美情感。刘懋善、张明的水乡民居,在苍老、残旧的建筑形态中蕴含着江南民居典雅内秀的气质,对即将消失的文明形态的赞美与缅怀情绪弥漫在他们的作品之中。从艺术表达层面上看,可以看出他们都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处理题材,这也是苏州画家在水乡题材表达上最为常见的手法。但在刘懋善的作品中,在线条、墨色和色块的结构组合以及空间处理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笔墨的守正与强烈的创新意识。而在张明的作品中则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受西方绘画透视、光、影造型技术的影响,反映出他们画学背景的不同。陈危冰的江南田园山水很显然与上述个性风格不同,在《渔港春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苏州太湖渔村崭新的人文景象,令人信服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乡村发生的新变化,近处新建的别墅式建筑和远处的旧式民居构成的村庄掩映在茂盛的树丛中,远处渔港停泊着待航的渔舟,真实记录了美丽乡村的历史和现状。虽然不是对景写生,但作者依然凭借传统的笔墨技法,真实可信地为我们描绘出苏州太湖边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这些不同个性的图像中,我们可以把画家的表现手法概括归纳为两大类型。第一大类是由画家对客观对象、情境,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观念的再现构成的。在另一大类中,对事物的再现则经常被拒绝或者只有微不足道的意义。由此,见证当代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所呈现的丰富性。当我们在观赏这些水乡题材绘画作品的时候,尽管可以看出在艺术表达意识上存在着客观再现、意象表达等审美差异,但在艺术审美总体格调上却又不失为苏州绘画雅致,精美,婉约的艺术气质。

苏州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汇入使苏州现代绘画熔铸出新的文化意识。悠久的江南文化生活不仅是苏州画家“守正”的底色,更是激励他们“创新”——用现代绘画的语言和人文的视角表达新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特色,将之融入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进程之中,彰显苏州绘画的历史性担当。


(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论委会主任,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