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资讯-苏州文学艺术网

高闻莲:妙造自然 艺无止境(组图)

发布日期:2018-11-06 来源:高新区文联[关闭窗口]

——记江苏省玉雕大师杨建发







《天工开物》记载:良玉所集京师,工匠则推吴郡。自古以来,以“工巧”取胜的苏作玉雕享誉各地。到了现今,苏州相王弄、十全街一带玉雕艺人和玉雕店铺云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器爱好者,其中一家名为“杨建发玉雕店”的店铺特别引人注目。玉雕店里,工匠们正聚精会神雕琢璞玉,展示厅里,各种玉器琳琅满目。店主人杨建发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设计分会副主任、国家艺术品鉴定师、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江苏省玉石雕刻大师。    

《考工记》上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为良。”长期以来,杨建发正遵循古训,精雕细琢注重创意,力争传承和发扬好玉雕这项技艺。

始终在探索中追求更好

杨建发出生于太湖之滨的东渚镇。素有工艺之乡美誉的东渚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缂丝、苏绣、玉雕、核雕、香山古建等技艺的能人辈出。儿时,杨建发经常和小伙伴到附近的玉雕厂玩,久而久之,玉雕的艺术美便在他心里扎了根。17岁时,杨建发正式踏上了玉雕之路。然而,这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非科班出生的他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白天埋头苦干一整天,晚上自学画画3小时。就这样,他坚持了整整三年。2005年,杨建发创建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开始了新的玉雕生涯。

随着工艺逐渐熟练,杨建发开始接触各种题材的玉雕作品。他发现,只要肯静下心钻研,什么样的题材都是可以尝试的,玉雕是一门一通百通的技艺。就在工作室开到第六年的时候,杨建发认为应该做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了。杨建发的作品以动物件、花草件、人物件见长。他最满意的要数龙、马、龟。雕龙是杨建发的绝活。他说,自己的龙是写实的,讲求的是“空、飘、细、巧”。每一部分雕刻都要极为小心,龙的每根须、每片鳞甲都马虎不得。

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收藏者,这是杨建发的追求。曾经有一次雕刻“大圣归来”作品,一块一公斤半的红皮白肉和田玉籽料,只留周边部分,中间精华全部凿去,最终成品仅200克有余。听到这样的取舍,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玉雕常识的人,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是谁,这么大手笔,这么不计成本!熟悉的人会告诉你,这就是杨建发,为了追求艺术而不惜工本。一公斤半的带皮籽料,随便做一些传统题材,不用费脑子,以他现在的名气地位,轻轻松松就能卖个好价钱,完全不存在风险。而做这样小众的题材,有没有人愿意掏大价钱来买不说,他这设计纤巧易折,连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一定能做出效果不出差错,最终成品能否安然顺利拿出,几率只在三成左右。可是,杨建发偏偏不愿计较成本,不愿计较风险。他心里早有了这个《大圣归来》的构想,又有缘碰上了这块合适的材料,简直就是天意让他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若是随意切了做了,糟蹋了这块好料,糟蹋了这个创意,对杨建发来说,那才是真正的不值。精雕细琢过后,“大圣归来”作品成了许多玉器鉴赏者的最爱。

寻找艺术真谛

杨建发的作品,以“巧色”著称,他的工作室只做籽料。他说,现在好的籽料越来越少了,所以每一块到手的籽料,都要使它的利用率到达最大化。这样,巧雕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建发是个较真的鉴赏家。从选材开始,他就追求完美。他说,他对材料的把握程度到达98%,若是不符合他心中的要求,他是不会轻易选购的。材料确定后,作品的构思基本出来,接着便是详细的方案,最大程度地利用材料。在长期的玉雕生涯中,杨建发常常陷入一种哲学层面的自我认知焦虑中,我究竟是谁,我之所以为我,其标志在哪里?我的作品意义何在?我的艺术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就好像独处云端的大圣,怀抱一身本领,却不知要如何施展,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在长期的思考与探索中,杨建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味模仿前人是不行的,技艺可能有高有低,可以通过模仿习得,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然而,作品的意境、风格,却关系到一个人心中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我做一件东西,不能白做,我要让作品体现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的风格,要给作品打上我的烙印!”杨建发说。沿着这种认知,杨建发的创意越来越多,作品题材越来越多样,天马行空,随意游走。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艺术水准。

你看他最著名的“龙”题材作品,见首不见尾的《苍龙》、苍色流动的《龙举云兴》、行云布雨的《恩泽四海》、飞动争抢的《二龙戏珠》、纤毫毕现的镂空《飞龙》,以及莹白对牌上浅中见深的《龙凤呈祥》,它们或古拙,或飘逸,或具体而微,或抽象写意。不论技法、布局、姿态有何差异,在这些龙的身上,都体现了一种气吞风云、纵横捭阖的宏大气象,从雕刻作品所呈现的静态一瞬中,你能看到猎猎风云卷舒,你能看到这些自由的生灵在天地间矫健遨游,恣意酣畅!

杨建发说:“我做什么都要与大自然结合,我要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抓住所做对象的重点,不断发展。”现在的杨建发,所追求的目标,已不是名、不是利,而是玉雕艺术的精进,是创新,是用玉雕体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他花心思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不求多少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只希望有真正能够懂得欣赏他艺术精神的“知音”。他说:“我做出来一件作品,配上底座、灯光、音乐,摆在那里,能够营造出一种艺术的氛围,能够让人看了之后产生思考,这样对我来说,就是成功了。”

杨建发说:“我认准的目标,不管别人是否认可,我都坚持自己的方向走下去。我做一件事情,全心全意地付出了,成不成功我都不后悔,得到多少经济回报也不重要。”话语很朴实,却体现了他对于追求艺术真谛的执着。现在的杨建发,常常有一种使命感萦绕在心头,促使他思考:自己要为和田玉雕留下些什么,要为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他艺术探索的新方向,正是围绕这样的思考展开。其实,这样的思考,早已超出了自我利益得失的范畴,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有人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杨建发的这份思考和追求,成为了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让最好的作品流传于世

杨建发对玉雕艺术形式的探索和思考,在长期的琢玉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传统的甄别和传承,对当代作品的鉴赏和认识,目的是从中找到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感悟,能在实践中创作出更具形式美感的玉雕作品来。他一贯认为一件好的能吸引人的玉雕作品必须具备材美、工巧、艺精、意深、新奇方可称为精品。运用有趣味的艺术形式,方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杨建发喜爱马的艺术形象,常在玉雕中加以刻画。而有趣味性的《滚马》是他最为“善待”的。在多次的塑造过程中,杨建发感受到嬉戏中的“滚马”不同于奔驰中的马和静立中的马,“滚马”更能体现出马的情趣和人对马的感情。不同状态下的马在艺术家眼中也各具神态。杨建发对前人雕琢的“滚马”作了认真研究,吸取其精华。为了能将“滚马”雕刻得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他以“变通”和“生趣”对“滚马”的形象进行构思,力求生“三趣”。何谓“三趣”,古人云:“天趣者,神是也;人趣者,生是也;物趣者,形似是也。”“传神者必以形”,杨建发对“滚马”的“形”作了严格的审美把关。对“面”和“线”的处理,力求达到“形成于情动”。为了把“三趣”充分刻画出来,首先在“构趣”上做好文章,在局部和细节上都加以认真琢磨,尽量将“天趣”显示出来,把“滚马”的生动神韵通过雕刻的特殊语言充分表达出来。

   “以线造型”在玉雕设计中和“因材施艺”同为基本特征。线的形式有造型线、结构线和装饰线等。其中抽象线的运用更是妙趣无穷,抽象线的处理最能产生美感,而线的质感是有针对性的,绝不能忽视。线的变化在每一件玉器上都要有恰到好处的表现,比如虚实、繁简、疏密、刚柔、曲直等。不同的对象在表现形式上采取的手法也不尽相同,在玉雕《笋》和《龟》的形象构思上杨建发以突出自然情趣为主。古人云:“玩物适情”。“适情”就是愉悦,是美。

   “写竹以气胜”。竹林中的笋本是竹子的芽,是生命之初,生于山林,故能“胸次清旷”。“笋”成为“会意”的造型对象,借物寓意,缘物寄情,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叹。《笋》的写实手法,强调其自然特征,利用材料之巧色,把笋的自然形态展现出来。《龟》的表现手法侧重抽象写意,趣在传神。龟有祥瑞之说,“麟凤龟龙”皆为神灵。国人深信,仁者长寿。杨建发对“龟”的刻画去繁就简,强调神情,亦在一个“趣”字。

   当今,玉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绩。创时代之新,成为新一代琢玉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精美的玉雕艺术品将不断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将更为绚丽夺目。

谈到从事玉雕这一行的最大收获,杨建发说,以前感觉是在忙着生计,现在觉得是在追求生活。玉雕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现在他有了自己的风格和奋斗的方向,他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新材料他也会去了解和适当接触,但不会“滥用”。对于追求,杨建发感慨说,其实有时候追求得多,不一定追求得好,博而精才是理想的状态。他希望和同行一起为玉雕行业繁荣打拼,也希望能守一方净土,让最好的作品流传于世,做一个幸福的玉器雕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