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资讯-苏州文学艺术网

潘讯:箱底常翻衣色新

发布日期:2021-11-17 来源:苏州日报[关闭窗口]

在刚刚闭幕的第八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上海评弹团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演出——“翻箱底”:评弹经典书目整旧专场。当天的“书码”是《孟丽君•小奸设计》《杨乃武•别姑》《十五贯•戏女杀尤》《顾鼎臣•塞赃》《长生殿•戏梅》,都是评弹传统书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折子书。无独有偶,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也推出了传统书专场,节目有《神弹子•马前投书》《双珠凤•茶坊》《秋海棠•看破真情》《大红袍•探监》《七侠五义•猫鼠相争》等。

“翻箱底”,好熟悉、好亲切的词!在苏州评弹史上,这个形象的词汇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记忆。1949年后,评弹界曾经历了一次“斩尾巴”运动,所谓“尾巴”,就是指传统书。一时的激情代替不了艺术的发展,评弹码头上很快陷入“无书可说”的窘境。1957年以后,随着国家文艺政策的调整,倡导传统戏和现代戏“两条腿走路”以及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题材剧“三并举”,评弹界也开始了对传统书目的挖掘整理,被称为“翻箱底”。到1961年评弹界“翻箱底”达到高潮,各地评弹团体纷纷向传统书目探胜求宝。仅上海评弹团在1961年五六月间就通过“翻箱底”,发掘整理出经典折子书30回。

回眸往事,60载已经过去。在今天的语境中,重提“翻箱底”,其蕴意自然已经迥然有异。但是,这个词汇的生命力在于,它依然能够为我们探寻苏州评弹的传承之道带来启迪。作为一门“在场”的传统曲艺,评弹的本质是创新。但是,评弹的“创新”和所有传统文化的“创新”一样,有其内在蕴意与逻辑层次。评弹的“创新”至少包含三个梯级:演员在书场表演时的主动创新意识、对长篇传统书目的整理改编、创作新书。对于列入“非遗”的传统艺术来说,前两者具有更加本质性、基础性的意义。还可以与传统戏曲作一类比。戏剧理论家傅谨就认为:“衡量表演艺术某一时期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并不是至少并不主要是新作品的创作,而是实际舞台的呈现状态;衡量一时期戏剧繁荣程度的指标,也不是或主要不是新剧目,而是实际舞台演出的数量与质量……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需要不断创作新作品,更表现为经典剧目演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对一个表演团体而言,是否拥有一批保留剧目,也是剧团水平的主要标志。”在评弹文化圈中,上海向来领风气、擅创新。上海团能够在评弹艺术节中重拾60年前的话头,推出一台阵容齐整、青春洋溢的“翻箱底”专场,至少表明他们对评弹“创新”有了更加全面的把握,对传承之道有了更加自觉的体认。专场中5回折子书都是不常演出的长篇选回,但也是传承有序、渊源有自。如上海评弹团的《杨乃武》传自严雪亭一系,表演《别姑》的一对女双档钱晏、姚依依师承邢晏春、邢晏芝,同为“严家”一脉。《别姑》的内容是刑部大堂判处死刑后,小白菜、葛三姑姑嫂在监中依依话别。这回书截取了一个很小的镜头,只是《杨乃武》尾声中的过场戏。但这回书却自有特色,不仅展示了“晏芝调”的抒情技巧,而且写出了笑中带泪的真情与痛楚。尤其是葛三姑辞别小白菜的“三回首”,为这回书做了一个隽永有力的结尾。

“翻箱底”只不过是个形象的比喻,“翻箱底”不是“编新书”,也不是“炒冷饭”,评弹行内有个更贴切的俗语——常说常新。从评弹书目传承史看,在传承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传承人”必然是书目的“创新者”,“创造”的成分远大于“因袭”的成分。书目“传承”毋宁说是书目“创新”。虽然从行业伦理的惯性视角,每一代传人都表现出对上一代的“膜拜”与“崇敬”。但是在艺术实践中,他们绝非对上辈艺人亦步亦趋地模拟与固守,而是展现出迥然有异的艺术风貌。每一代艺人都从时代审美、艺术天赋出发对书目加以改编,既有书情书路的延展裁剪,也包含流派唱腔的标新立异。一流的艺术家,甚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状态,而同样达至艺术的高峰。

在本届评弹艺术节的闭幕式上,几位老艺术家登台亮相,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金丽生已年近八旬,他演唱的《三大宪大堂翻案》是“李仲康调”的代表性唱段,他端坐台上的大家风度,顿令全场折服。我多次听过李仲康先生的传世录音,声音高亮,节奏弹跳。金丽生并没有去模仿乃师的声线和音质,而是从自己的嗓音条件出发,将马调、朱调、翔调的旋律融合其中,使他的演唱有宽厚顿挫之感。我还比较过金丽生在不同时期的这段演唱实况,早期录音中金丽生的演唱突出了“李仲康调”激情高亢、激烈火爆的一面。而进入晚年之后,金丽生则明显放缓了节奏,他唱得深沉平稳,却同样表现出人物汹涌翻腾的内心世界,进入一个新的美学境界。“邢双档”也都是年逾七旬的老人,邢晏春笑称二人年龄相加已超过150岁,他们表演的是拿手好戏《密室相会》。上世纪80年代邢双档“仪容婉亮”“才地聪明”,以一部《杨乃武》风靡江南。闭幕式上的登台却展现了另一种“寒塘秋树”之美。“晏芝调”固然依旧婉转流丽,自带水音,邢晏春表演中气氛之烘托、说表之老辣、弹唱之深稳、切换之娴熟令人拍案叫绝!

金丽生、邢晏春、邢晏芝几位老艺术家都是说唱《杨乃武》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传承人他们关注的焦点仍是常说常新问题。我还记得2019年,金丽生、邢晏春两位老艺人都已年届75岁高龄,他们在接受我访问时,都表达了继续整理《杨乃武》的愿望。金丽生说:“我想把前半部(杭州书)整理成15回书,把堂面书缩减掉。我想去放单档把它说熟了,到时候再找下手,去电视台录像。”邢晏春更说:“我的希望是能够重写一遍《杨乃武》”。

箱底常翻衣色新,老艺人以自己真诚的艺术探索、卓越的艺术成就诠释了苏州评弹的传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