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资讯-苏州文学艺术网

2018海洋诗会暨第三届当代诗歌研讨会在太仓举办(图)

发布日期:2018-09-13 来源:太仓市文联[关闭窗口]

一带一路    诗歌“出海”

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5周年之际,适逢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圆满落幕,就在长江口南岸一个叫浏河的小镇上,来自国内各地的著名诗人、评论家集聚这里,举办2018海洋诗会暨第三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当代诗歌研讨会。

9月68日,古镇浏河,高朋满座。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安徽、江苏等地诗人、评论家应邀参加主办方举办的主题研讨、诗歌吟诵、采风创作等系列活动。三天学习交流、相互切磋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给诗人、评论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共同表示,一带一路,诗歌“出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现代诗歌是大有作为的。这是此次诗会所有与会者的最大心愿与收获。

研讨,“郑和宝船”上有诗歌吗?

“天妃宫遗迹”“锚泊瀛涯”……浏河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拥有丰富的航海遗迹和海洋文化资源。

“2018海洋诗会选择在太仓浏河举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我从草原诗会直接赶到太仓浏河,参加海洋诗会,穿梭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觉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海洋文化在当今世界版图格局中意义非凡。”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如是说。郑和航海事件,是我国海上对外交流的开端,丝绸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铺就了海上辉煌的“丝路花雨”,也是至刚至柔的海洋文明“催化剂”。

江苏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词作家李朝润说:“在‘一带一路’的总框架中,江苏有着一席之地,江苏有两个点,一个是大海航时代的浏河,还有一个是连接中欧的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我们的陆海‘丝绸之路’上,有更多的蚕桑文化,也与苏州一带密不可分。”

“诗歌受到什么影响最深?外国文学,西方诗歌不可或缺,我们要打开一个全新的角度,用历史的深度与宽度来思考问题。”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直言道。

“打开世界的同时,也打开了你。”专注研究海洋诗歌的复旦大学副教授海岸,列举了“东海诗群”“海岛诗群”等一批守望海洋的诗人,以大海为母题诉求,表现了人与人心灵的交融。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诗歌的摇篮,更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小凤剖析了一些诗人们建构的海洋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幸福空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由、博大、宁静、纯洁是海洋文化的基本元素。

接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藏棣,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辰,山西省诗人雷霆,浙江电视台大型文艺活动总策划梁晓明,上海交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言宏,诗人、译者骆家等围绕“一带一路”与“诗歌”出海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在研讨会上,诗人对郑和航海事件作答传奇,不少诗人引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手法叩问:当年在郑和宝船上,除了瓷器、茶叶、丝绸、中草药外,还有诗歌吗?诗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期待在未来航海征程上,出口的不仅有中国的产品、中国的品牌,还有中国的诗歌。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文艺争鸣》杂志社、中国诗歌网、浏河镇政府、太仓市文联主办。

吟诵,浏河激情拥抱大海

潮起潮落,涛声依旧。浏河镇文化艺术中心,集结了一群诗歌与朗诵爱好者,她们用朗诵的方式,放歌大海,赞美生命。

海洋主题诗歌朗诵会在《饮酒欢歌》中拉开帷幕。由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民营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组成的太仓朗诵协会会员,专程赶排了一场讴歌“蔚蓝色文明”的朗诵会,太仓市诗歌学会、太仓市朗诵学会会员们激情朗诵了2018海洋诗会部分获奖诗歌,以及经典的海洋诗歌。《赴浏河送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江口远眺》《与浏河有关的记忆》等吟咏浏河、放歌大海的诗歌,引起了在场诗人们的极大共鸣。

2018海洋诗会的一个特点是,邀请获奖诗人前来参加研讨活动,让他们尽情畅谈对海洋文化的感受。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在获奖的诗人中,有远离大海城市的诗人,有虽在海边但还是属于山区的诗人,甚至有人还没有亲近过大海。大海,在他们的心目中,是神圣的,遐想的。

“不见远处帆樯。磁性的江南多了许多水的记忆……”《与浏河有关的记忆》是著名本土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太仓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龚璇的诗作。近年来,龚璇致力于体验大海,走进生活,创作了许多以海洋为题材的作品,引起了诗歌界的赞誉。

西渡的《七个郑和》,聂沛的《太仓港波涛》,缪克构的《赴浏河镇送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谷禾的《在长江口远眺》,红烛的《你的名字叫大海》……从不同的维度写浏河,写大海。经过太仓朗诵爱好者的精心策划与表演,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大海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古琴配乐的诗歌朗诵,使江海的元素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得到别样演绎。

近三个小时的朗诵会,高潮迭起,掌声响起。台下,诗人们沉醉诗意;台上,朗诵者深情表白。那一夜,浏河长江口的晚风清新醉人。

采风,“蔚蓝色”催生的灵感

一带一路,从浏河再出发。诗人们背起行囊,等待着远方的召唤。

经过前两次的主题探讨交流,不少诗人、评论家了解浏河,体会浏河,此次他们又一次走进浏河。带着“海洋诗会”的烙印,给古镇浏河增添了新的文学色彩。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蕃事迹碑》记载了当年郑和开启大航海时代,记载了浏河对外开放的历史情景。今天我们相聚在浏河,以诗歌为纽带,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因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人类生活的第二空间。”著名诗人、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感慨万千。作为主办方,他曾N次地走进被誉为“ 长江口璀璨明珠”的浏河,创作了不少以大海为主题的诗篇。

与会诗人、评论家们走进浏河古镇,参观了邢少兰艺术馆、张晓峰艺术馆,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大家还来到吴健雄墓园,瞻仰这位杰出的“物理学皇后”,并做客紫薇阁,体验这位科学家的故乡生活。在天妃宫遗迹,感受妈祖文化的护佑。

徜徉于浏河江滩湿地公园,大家站在长江口观景台上,放眼长江江面“千帆竞发”,顿觉胸襟开阔,意境升华。有的诗人诗兴大作,脱口赋诗。来自中部地区的山西诗人雷霆说:“大海是我的梦寐以求,我们内陆地方很难想象。今天我再次来到浏河,与浏河结缘,浏河是一个让人看了不想走的地方。”

获奖作品《大海的梦呓》作者高峰,来自安徽寿县,他对大海早已心驰神往。来到浏河后,便打听怎样去看海。他说,自己是用写黄土地的感受来写大海的,今天终于站在江海交汇之地,海一样激情,海一样的豪情油然而生。

在长江的挡浪岸堤上,诗人们站在落潮的桩墩中间,体验江水潮涌的“洪荒之力”,对大海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徜徉郑和公园,诗人站在郑和与宝船的塑像前合影留念。高大耸立的郑和塑像,远眺着大海,气宇轩昂。

一声汽笛,长江江面上“百舸争流”。诗人们尽情远眺,激动万分,一首首海洋诗作不由地蹦出喉咙…… (宋祖荫)